绿蠵龟
孵化
在经过了50天左右的孵化期后,小绿蠵龟就会破壳而出。孵化中的稚龟包覆在柔软且具有韧性的蛋壳中,上面有许多不定型的蛋孔,是与外界交换气体和吸收孵化期间所需水分的重要结构,因此,稚龟孵化状况会受到卵窝位置与沙滩降雨量的影响。和多数其他爬虫类动物相似,绿蠵龟的性别取决于龟卵孵化期第三至五周(即孵化期的中段,称为性别决定期;Sex Determination Period;SDP)的沙温。
研究资料显示,绿蠵龟的中枢温度(即卵窝产生50%雄性与50%雌性时的温度;Pivotal temperature)虽因地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通常介于28.0~30.3℃之间,当性别决定期温度高于中枢温度时,孵化出的均为雌龟,当温度低于中枢温度时,孵化出的均为雄龟,而介于中枢温度间的沙温,则会孵化出性别比例接近的稚龟。
稚龟
刚孵出的稚龟,背甲直线长约四到五厘米之间,差不多是成人的掌心长度。背甲主要是黑色,腹部背甲边缘和鳍缘是白色。同一窝的小绿蠵龟多半会在同一时间内爬出卵窝(称为脱出),脱壳而出的稚龟,约需3到7天的时间才能爬出卵窝。避敌天性使然,稚龟通常会在夏天夜晚沙温较低时,才会爬出地面,向著较为明亮的大海匍匐前行。在到达海边时,便借着向浪性,顺著海浪的声音,冲进浪花里,奋力向外海游出。可以不停向外游上24小时,以减少被天敌捕食的机会。
在稚龟回到大海再到长大成为二、三十厘米的幼龟之间,因没有人在近海或海边看过它们,过往科技不够发达时,并不能真正找到它们生活地点,所以都用“迷失的岁月”来形容这段人类看不见的幼年期生活史。近年来,因航海及海洋探测的技术大为进步,目前的证据显示,稚龟似乎在躲藏在大洋上漂流的马尾藻团之下,过着以浮游生物为食的浮游性生活。但仍无法确定稚龟是怎样到达马尾藻团;也许是顺著近岸洋流飘游抵达,至今仍无法有很确切地了解小龟成长经过。
亚成龟
小绿蠵龟成长至背甲直线长二、三十厘米之后,才结束其浮游性的生活,此时称为亚成龟,它们会在近岸的浅水区域,选择有海草或大型藻类丰盛的栖地定居,以海中植物为主食的底栖性生活。而这类的区域多与珊瑚礁重叠分布,因此在珊瑚礁区常可见到绿蠵龟的踪影。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固定居住在一个摄食栖地,也可能在不同的年龄中,迁移到不同的栖地去居住。无论是哪一种情形,都会在成熟之后,回到原来的出生地去繁衍下一代。绿蠵龟成熟的体长都在八、九十厘米以上。
成龟
一般而言野外绿蠵龟需长20~50年才会成熟,[2]成熟的绿蠵龟背甲长约90至125厘米,体重超过100公斤以上。成熟后的海龟可由尾巴的长短来辨识雌雄,公绿蠵龟的尾巴可长约背甲的一半长,而母绿蠵龟一般不会超过背甲后缘。未成熟的海龟则无法从外观上辨识出雌雄。
成熟的绿蠵龟产卵季前,公龟和母龟会从其觅食栖地回游到产卵沙滩附近的海域进行交配,常可见数头公龟争相与一头母龟交配,母龟在交配后,会将各公龟的精子储存起来,等到卵子成熟,再分批受精,因此母龟在一个产卵季中,会有多次上岸产卵的行为。一旦交配期结束,公龟即自行返回觅食海域。但并非每年都进行交配产卵,研究显示,平均约隔2到9年才会进行回游,交配,产卵间隔的长短会受到环境因素如气候、食物、温度等之影响,母龟的生理状况也会影响到自身的生殖周期;因此,每年上岸产卵的母龟数量变化很大,并无一定的周期性。
成熟母绿蠵龟多半在人烟罕至的沙滩上产卵。它们对栖息地的忠诚度很高,在认定栖息地之后,无论离开多远,绝大部分绿蠵龟会回到原来的栖地进行繁衍。但是,如果产卵栖息地遭到严重破坏或改变时,如:多次尝试后仍然无法顺利掘洞、上岸屡次受到严重干扰或有阻碍物挡隔而无法上岸,都会使绿蠵龟被迫放弃原先的产卵沙滩,重新找寻更适合的繁殖地域,在南中国海附近海域,绿蠵龟的交配期约为每年三、四月间,而产卵季则约为每年五月至十月之间,以七、八月为产卵的高峰期。每头母龟一季会上岸产下一到九窝卵(平均约为四窝卵),每窝约有110粒龟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