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救犬(2)
搜救犬,是接受过专业训练,从而成为专门负责执行搜索及拯救的 工作犬。搜索及拯救犬对于在广大范围、自然灾害环境或有庞大数目受害者的情况下进行搜索及 拯救任务时有重大的帮助,能够有效地收窄所需要进行搜索的范围,以减低拯救延误的可能性,并且促进搜索的效率。
案例:深埋废墟下10米也能搜到
2011年4月11日上午8时许,朝阳区和平东街一座两层民居发生燃气爆燃,导致楼体坍塌。上午10时左右,现场明火被扑灭,搜救犬进入现场开始搜寻可能存在的被掩埋者。
“我当时看到我的搜救犬对着一处废墟吠叫,但是我明显感觉到它犹豫的情绪”,驯导员徐东亮说,“因为现场环境太杂乱了,搜救犬会受到干扰,但它们对血的气味还是敏感的。”
徐东亮读懂了搜救犬吠叫的含义,赶紧和战友对这处废墟进行挖掘,“这是一楼的一间厨房,我们将二楼掉落的一块楼板搬走之后,果然发现一名老者躺在下面,不幸的是已经遇难”,徐东亮说。
在接下来的搜救工作中,搜救犬又接连发现两名遇难者的遗体。
2014年8月29日清晨,朝阳区左家庄北里一居民家中发生爆燃。一对老年夫妇被困在一楼的废墟中,无法确定位置。4条搜救犬进入废墟,很快确定了被困者位置,最终消防员成功救出生还老人。“就算深埋于废墟下10米,搜救犬凭借嗅觉还是能够找到被困人员,而像搜救机器人可能会因为隔着一块钢板就无法探测到生命迹象,这也算是搜救犬的优势之一”,徐东亮说。
经过系统训练,搜救犬甚至能够区分出生还者和遇难者的不同,“因为活人和尸体的气味是不同的,狗的反应也会有强弱之分,而像搜救机器人、生命探测仪等只对活人有反应,有时甚至会误把小动物当成人”,李刚说。
据悉,除了北京市内的搜救任务,这些搜救犬还曾参加过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等各类救援50余次,找到100多名遇难者,救出30多名幸存者。
休息时第一件事是清理鼻子
记得汶川地震当天,李刚与战友便开始收拾装备。“我们虽然没有接到通知,但是我们觉着应该会去,因为我们就是干这个的。”第二天,李刚与战友便直奔灾区。
李刚戴着两层口罩,带着他的第一只搜救犬安特在北川中学附近搜救。在废墟中艰难寻找,安特在废墟中低头嗅着。突然,安特停下脚步,对着废墟处吠叫。李刚迅速召唤救援人员,告知这里可能有生命迹象。“楼板与砖石压住了救援通道,救援人员挖了四个小时,看到了被困人,可惜已经停止呼吸。这是救援中最难受的。”
救援休息时,李刚第一件事就是给安特清理鼻子,长时间的工作与复杂的外部环境,对搜救犬的鼻子造成很大的疲劳。“喝水问题很紧张,搜救犬也很渴,不多的饮用水要尽着它们。很多战友说‘我什么都不要,只要一瓶水 ’。”
最近的一次出警,在某小区的天然气爆炸中,得知一名老年人被困在爆炸现场的塌方中,搜救队员使用生命探测仪进行寻找,但是用仪器寻找一个多小时后仍未有发现。
李刚接到了出警的任务,牛牛跳上废墟,在搜寻了近10分钟后,牛牛在一个墙角处吠叫。“吠叫就代表着搜救犬发出的信号,在这个范围中会有幸存者或是遇难者。”搜救队员对这个位置进行拆除,而后发现了一名老年遇难者。
搜救犬使用起来比较方便,没有局限性,一个很小的洞口,人员与设备很难进入,但是搜救犬就可以进入,不管是幸存者还是遇难者都能够定位。
花絮:原想开消防车却迷上搜救犬
“我家人希望我来北京当兵可以好好学开车”,来自山东的小伙子徐东亮,今年27岁,是一名有着9年兵龄的老兵,2006年他刚入伍时,抱着做一名优秀消防员司机的初衷,“没想到在怀柔新兵训练结束,我被分到朝阳的东坝后,这个想法有了一点点改变。”
让徐东亮改变想法的是从东坝营区对面院落传出的阵阵狗吠声。
2006年,朝阳消防支队决定成立北京首支消防搜救犬队,随后由朝阳区政府出资在东坝建立了搜救犬基地。该基地占地28亩,另外还有3万平方米的绿地供搜救犬训练。
让徐东亮着迷的便是基地内的第一批搜救犬,“我从小就喜欢狗,家里也养着狗,后来队里选拔驯导员,我毫不犹豫地报了名,虽然最后只要两个人,但我很幸运,得偿所愿。”目前已是搜救犬队驯导班二班班长的徐东亮说。
搜救犬队2006年12月29日开始正式投入执勤备战,由北京市119调度指挥中心统一调度,负责全市包括因火灾等原因导致的各种建筑物倒塌事故以及突发性山体滑坡、塌方事故、地震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事故现场的搜救任务。
冷淡对待搜救犬得到抵触回应
李刚的第一只搜救犬是一只史宾格犬,名字叫安特,是在沈阳搜救犬基地培训时分到的工作犬。起初,李刚并不喜欢安特,因为它没有德牧那样威猛。
李刚对待安特的态度十分冷淡,安特也似乎察觉到了李刚的冷淡,连最基本的坐下训练都不愿完成。教官察觉到了李刚与安特的关系,抚摸着安特,与它一起玩耍,安特很快在教官的指令中完成了坐下的科目训练。
教官将安特再次送到李刚面前,安特又拒绝完成李刚下达的口令。“心里虽然不喜欢它,但是又没有办法,要练它。”李刚开始一点点转变态度,将每天的酸奶和鸡蛋省下来,拿给安特吃。训练结束后,李刚蹲在安特旁边,跟它说话,给它梳毛。“一个月的时间,常常跟它接触,安特也不抵触我了。训练也越来越顺,我也慢慢喜欢它了。”
在训练的15名驯导员中,刚开始李刚和安特的进步最小。两个多月后,李刚和安特成为所有队员与搜救犬中进步最快的一对组合。
2012年底,安特得病,在医院看过之后医生说只能静养,不能动手术。半年之后,李刚正在济南训练。“战友给我打来电话,说安特死了,我在走之前就知道它身体特别不好,没想到时间那么快。”握着电话的李刚没有止住眼泪,他叮嘱战友,“我回不去,安特要厚葬。”
战友在安特埋葬的地方埋下了一盆骨头、一盆犬粮还有鸡蛋。用防水的木板做了一个墓碑,写着“安特之墓”。
“除了吃饭和睡觉,我们都和犬在一起,陪它们玩耍、训练。”李刚说,养狗的人一定要有爱心、耐心,要注意沟通和交流。“狗跟人一样,也有感情,只有用心去对它,它才会听你的话,把你当朋友。”“我们队里都是些小伙子,平时心里有什么不痛快,像和女朋友吵架了,分手了,都愿意和自己的搜救犬倾诉一下,”李刚说,“和狗交流特别简单,不管你说什么,它从不会说你不好,永远都是摇着尾巴,默默地望着你。时间久了,人也会变得简单。”
李刚每年都会去安特的墓前清理杂草。“很有感情,汶川地震它也跟我一起去了。”
图文均来自:北京晚报
搜救犬的训练通常要用1.5年到3年时间,这其中包括大量的实际搜救训练。而搜救犬的训导者也要同时参加很多训练,掌握如:使用卫星定位仪(GPS);红十字会紧急救护训练;使用地图和指南针;使用对讲机通话技巧;野外生存;搜索与跟踪;安全地乘坐直升飞机等等。
而犬的基本训练科目则包括:跟踪,即根据失踪者的气味跟踪寻找;区域搜索,即在一个特定区域内让犬找寻人类,人可能是埋在地下或瓦砾堆中;尸体痕迹,即发现任何人类的痕迹,包括血迹,骨头,人体组织等;水上搜索,即在水下寻找和定位尸体的原发现地点;雪崩搜索,即寻找被雪崩埋在雪下的人类;自然灾害搜索,即在各种自然灾害现场寻找幸存者。
训练还包括搭乘直升飞机等各种交通工具,使狗能够适应各种交通工具。
搜救犬每工作30分钟应该休息10分钟,这样才能保证工作质量。
如今搜救犬的使用越来越广泛,比如针对恐怖事件及地震灾区救援。在美国9.11灾难发生后,共有300多只专业和志愿者搜救犬参加了世贸废墟的搜救工作,尽管没有找到一个幸存者,但搜救犬和他们的主人的顽强努力还是赢得了人们的高度赞誉和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