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人类没有猫精致的嗅觉和犁鼻感受器,因此我们会误以为猫也是利用视觉,触觉和听觉进行交流的。然而对于猫来说,气味交流可能才是最高效的交流方式。
有人认为猫可以通过眼神交流。不完全正确。因为养过猫的人可能会发现,猫很少会和你进行眼神接触,或者说它们会尽力避免眼神接触。因为固定的眼神接触是猫的威胁行为。
也有人会说,我家猫能听懂我说话诶,它还会用爪子抱我。很可惜,只是它们后天,在与人的接触中习得的,而不是典型的猫语。
也有人会说,猫还会喵喵叫啊。如果你去过猫舍,或者去过农场猫聚集的地方,你会发现通常它们都是很安静的。不会喵喵叫来交流。而家猫为了方便与主人沟通,学会发出不同声调的喵喵叫。这些喵喵声也仅仅只是起到引起人类注意到作用,大多时候是用来表示:饿了,要吃东西或者发泄不满情绪。(刚出生的小猫咪会不停的发出喵叫声,母猫只要听到这种声音就会表现的异常关切。因此猫咪潜意识里认为喵叫声可以吸引人类主人的注意)而根据主以及生活环境人的不同,喵喵声的含义也会不同。所以喵喵并非猫咪的通用语言。
实际上,作为独居动物的后代,在野外时几乎不与其它同类面对面接触,猫并不依赖语言或者动作进行交流,因为基本用不上。当然,就算是独居,也免不了“缘分”让两只猫偶尔碰面。做为具有领地意识有尊严的它们来说,当然也进化出了一套仪式化的战斗信号,既能表达战斗意图,也能展示战斗力。如侧身站立,弓背弯尾巴加大身体尺寸,低音咆哮等。这些属于战斗信号,传达了发出者的尺寸喝状态。
它们也没有进化出复杂的面部肌肉来用于表现丰富的面部表情。眼神交流只用于威慑,没有其他复杂丰富的意义。
所以,猫是利用气味标记来进行交流的,从而避免身体对抗。这种交流方式还能够让它们进行远距离交流。比较明显的如相互摩擦,相互舔毛,是猫常用的维持群体成员的“粘合剂”,两者都必须设计参与者的气味交换。伴随有竖尾巴,这是两只猫能相互靠近的先决条件。实验表明,猫尾巴垂直会诱使猫靠近。
猫其实是生存在在一个气味敏感型的世界里,相反人类,才是生存在一个视觉敏感型的世界。它们(猫)利用气味去感知环境,认识环境,利用气味去标记领土,捕猎以及生存。
所以,猫真正的通用语言,人类是学不会的。但不妨碍我给大家介绍一下。
在介绍猫咪的气味语言之前,我不得不不先介绍这两样东西:信息素和犁鼻器
信息素是一种用于同种动物之间传递具体信息的化学物质。虽然其确切的机制尚不清楚,但信息素似乎可以动物的大脑变化并改变它们的情绪状态。
犁鼻器是一种位于硬颚与鼻孔之间的化学物感知器官,类似嗅觉与味觉的中转站。主要用于探测溶解在唾液中的化学物质(如气味信息),又称裂唇反应。
再加上在猫的外耳,脸颊,嘴部以及脚趾遍布有可以分泌化学信息素的腺体,使猫咪具备了一种人类难以想象的交流方式:化学信息交流。
分布在体表各部位的腺体通过相互摩擦,喷洒尿液和抓挠留下信息素,俗称“气味”,不仅可以让它们知道相互间想要传达的信息,还可以标记领土,有效的减少由误闯误入而导致的直接冲突,最小化伤害和疾病传播的风险。生活在同一个社会群体中的猫咪,还会利用频繁的摩擦来保持一个共同的“气味特征”,从而维持它们之间的联系。
所以,当你看到你家猫主子拿脑袋在你裤脚还有衣服上蹭来蹭去的时候,或者和别的猫咪黏黏糊糊的时候,可不是单纯想要表示亲昵,而是为了在自己熟悉的同类,主人以及物体身上标记上特定的气味。
猫对面部摩擦。养过猫的朋友们应该不会陌生。猫用脑袋蹭着一个物体,从下巴一直蹭到耳朵底部。猫这种行为可以在物体表面标记特殊的信息素,后面会讲到。其摩擦的频率取决于要标记的个体。目前科学家从猫咪脸颊皮脂腺中分离出来5种不同的面部信息素,分别命名为F1-F5(具体作用见如下表格)。目前只清楚其中三种信息素的功能(F2,F3和F4)。这些信息素共同参与了猫对领土标记行为和复杂的社交活动。
在性行为过程中,为了发现并吸引发情期的雌猫,雄猫会在雌猫出现过的地方摩擦面部,并分泌F2信息素。这种信息素似乎可以提高性行为效果。
当猫咪感觉到安全以及放松的时候,会在周围物体上摩擦并释放F3信息素。该信息素具有减缓焦虑,对猫有镇静作用。FELIWAY®Classic是F3信息片段的合成模拟物,同样具有减缓猫咪焦虑的作用。与之相对应,一款人工合成的猫科信息类似物的产品 FELIWAY®Friends 被开发出来。它可以通货喷雾的形式扩散在周围,比如当带猫咪到了一个新的家庭环境中时,可以预先喷洒一下这个喷雾作为与猫咪沟通的方式,告诉它们:这里是安全的。
FELIWAY®FriendsF4信息素又称异源信息素,一种当猫与其它物种生活在一起的时候,与猫同居,猫与狗,猫与人之间在一起时观察到的同种异体标记行为。这种信息素有效的降低了猫和有标记个体之间发生冲突及攻击行为的可能性。
这些,才是猫咪用于交流的主要方式。而不是“肢体交流”,或者“眼神交流”。
参考资料:
[1] Pageat, P., & Gaultier, E. (2003). Current research in canine and feline pheromones. The Veterinary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Small Animal Practice, 33(2), 187-211. doi:10.1016/S0195-5616(02)00128-6
[2] Bradshaw, J. (2018). Normal feline behaviour: … and why problem behaviours develop. Journal of Feline Medicine and Surgery, 20(5), 411–421. https://doi.org/10.1177/1098612X18771203
[3] Cats Protection Reg Charity . (2017). The Behavior Guide. Ceva. www.feliway.com/u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