俵口,在哪里?
潮白新河东,京津绿肺、天然氧吧、世界三大古海岸湿地之一的七里海臂弯里,宁河区俵口镇“西五村”——民主村、自由村、幸福村、解放村、安全村,就是过去的俵口村。
“狂澜四面严相逼,群生彼岸须舟亟”,历史如烟,烟波浩渺,一叶自期自奋的“渡人之舟”,泛出波澜壮阔的革命诗篇,和着这无边苇海吟唱百年。天津五四运动杰出领导者之一、天津早期党团组织重要负责人于方舟烈士出生于此,于方舟故居就位于今日的解放村。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到“用好红色资源”“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红色热土,绿洲一片,新时代的俵口如何蘸墨“红与绿”描摹发展画卷?记者蹲点探寻答案。
11月29日,万里晴空,气温骤降,透心蓝,钻心寒。
走进位于解放村的访客中心,迎面一幅《宁河区文旅融合发展示意图》,图西南“七里海湿地水乡组团”中,“重走方舟路”醒目标注。俵口镇宣传委员冯元元介绍,今年5月5日,围绕“西五村”打造的3.8公里长“重走方舟路”研学路迎客,截至11月底,共接待团队500多家、1.7万多人次,“研学路宣传了方舟精神,传承了红色基因,同时带动村民增收,吸纳就业人员52人,拉动周边用工6000多人次,专业讲解员以及船工、厨师、保洁员等大都是本地人,还有卖棒子糖堆儿的也鼓了钱袋,乡村振兴‘幸福号’驶上快车道。”
访客中心南坐落着三进穿堂式于方舟故居,复原了于方舟及其家人在此生活时的陈设,再现了他的青年战友周恩来、邓颖超当年在此暂居的场景。推门而入,北风呼啸跟进,手冻得生疼,冯元元和解放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于文东里面走一圈,“今儿太冷,没访客。”
出故居,过宣誓广场,路过村民于守田家。进里屋,暖意扑面,62岁的于守田身着两层单衣,黑脸暹罗猫惬意地躺到主人怀里。
“听说今年您的鲜食玉米卖得不赖?”记者问。
“两亩多地,净落一万多块。”于守田是种田好把式,别人家鲜食玉米一年长一两季,他硬靠着“算天算地”+“覆膜”种出三茬。5月份,玉米熟第一茬,赶上研学路迎客,一天两三百人,访客中心不时来电话,“客人要买。”
沾光“找上门的买卖”,两亩地玉米不到10天就售空了。
沾光不只算“进项”——
“改造完,我还多花钱。”
“咋还多花?”
“嫌砢碜呗,垒新墙盖新房。”
于文东一听乐了,他向记者解释。过去,这家的南门紧挨着臭水坑,出门无路,无人光顾,一家人过小道,走北门,院里埋汰也没人瞅见。前年,坑填平了,顺出3米宽的土窄道。今年打造研学路,土窄道变成5米宽的水泥路,公园替代“垃圾场”,周遭人来人往,使得路北“隐士”集体“复出”,竞美庭院,大开南门。
“有出项,可咱出着也高兴。”这样想的不只“田把式”——
于文海不久前花3000多元给孙女买了电脑,“她上初三,网课用,可开心了。以前想给娃娃们花也没钱。”
于文海祖辈靠打鱼为生,他自16岁起随父出船捕鱼,划船46年划来大变化,“5月份,潮白新河进入休渔期,村里就安排我们到曾口河划船去,总共挣了1.5万元。8月份让捞鱼了,加上干点别的,今年有钱。”
“曾口河,西连潮白新河,东通蓟运河,是七里海的一条生态补水河道。”于文东介绍,于方舟和进步青年曾避难俵口,泛舟七里海,畅谈革命事业,当时曾口河就处于苇海中,曾口河码头缘此设立。
党的二十大闭幕后,不少宣讲团到方舟故里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往往一句话就能打开于文海的“话匣子”: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老乡们的日子指定更好哇。”
“是呢,这日子过去哪有啊,环境好,挣不少!以前村里走道儿蹚泥跋水,村外河里,有时来污水,鱼都呛死。老百姓也没生态意识,电鱼炸鱼都干过,现在不瞎弄了,休渔期不捕鱼也挺好,我们划划舟、种种草。”
“为啥不让捕呢?我也问过。人家说‘你越捕不越少吗,看少不少啊?’对啊,确实少,有时还捞不着。大伙儿明白了,禁渔,养着鱼,再让捕,鱼又多了,还大。”
鱼多,鸟也多,“七里海核心区不让进,湿地保护好了,鸟更多了。”这时节,于文海出屋就能看到鸟,“天上,一群群飞过……”
今年春天,研学路规划1.2公里长的方舟步道,需要清理村中堆物,动工前听村民意见。有人想不通,“弄那‘花花事儿’干啥,修这个,修了我也不走。”
于文海听到后总会分辩两句,“大白话”透着“硬道理”:
“你不走,孩子不走?孙子不走?”
“咱现在的生活哪儿来的?先辈闹革命,拼死拼活,这会儿党又派干部为咱谋好事,让你挪点东西为啥不挪?”
红色热土,民风淳朴,想不通的渐渐想通。从3月15日工程启动,到5月5日迎客,在村民支持下,短短50多天,包括红色革命标语墙、新生社场景体验、反动监狱场景体验等10个点位的“重走方舟路”现身“西五村”。“脏乱差”变“水墨画”,白墙青砖黛瓦、轻舟碧水人家,徜徉诗意田园,吃上农文旅融合饭,原先为施工和村干部“掰扯”过的村民,饭点见着于文东一把拉住,“走,上我家吃去。”
红色路,绿色路,正奔康庄大路。
记者手记
事在人为 实干为上
处在湿地生态保护的前沿,俵口一度迷茫,路在何方?
“一切事在人为,靠干。”在上级指导支持下,“重走方舟路”探索打造出红色主题之路、解放思想之路、引领发展之路、生态健康之路。
从“围着锅台转”到变身红色讲解员,28岁的解放村人于艳婷颇有感触。一天,在方舟小学上学的女儿刚到家,就忙不迭告诉她,“我们老师和同学,说在网上看到您讲于方舟烈士了,都问我,于艳婷是你妈妈吗?”看着女儿骄傲的面庞,一度自卑的她热泪盈眶,“感受到人生价值。”
和于艳婷一样,很多俵口人变了,原先不爱出门的老老少少,现在经常沿步道遛弯晨跑,路过展现革命故事的彩绘墙,总会驻足观望。故居每周接待小学生,聆听讲解,“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的幼苗茁壮成长。游客多了,生钱道儿多,原先找不到活儿干的老年人和需要照顾孩子的女性,在家门口上了班。一些在外打拼的村民,计划回村找市场……
得到实惠,看到变化,理念就在人心扎下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老乡们切实感受到了。(本报记者 刘雅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