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古生物学家揭示白垩纪蜥蜴的艰辛生活


2月28日,中外科学家团队在北京宣称,在辽宁省建昌县喇嘛洞地区发现了一件来自早白垩世的矢部龙化石,其左腿存在明显的骨折现象。这对理解热河生物群中较大型蜥蜴的行为学

 

2月28日,中外科学家团队在北京宣称,在辽宁省建昌县喇嘛洞地区发现了一件来自早白垩世的矢部龙化石,其左腿存在明显的骨折现象。这对理解热河生物群中较大型蜥蜴的行为学有重要意义,也增加了脊椎动物的古病理学实例,并有助于重建热河生物群的生态系统。

图说:矢部龙标本 邢立达供图

此次研究的蜥蜴化石标本现馆藏于福建省南安市的英良石材自然历史博物馆,最初发现于辽宁省下白垩统九佛堂组地层中,归属于著名的热河生物群。该强壮矢部龙标本从鼻骨前缘至腰带后缘长22.5厘米,还未完全成年,骨骼保存较为完整,有着该类群标志性的强壮骨骼和短小四肢。学者们在观察该标本时发现了左侧腓骨近端有非常明显的膨大,经过进一步显微观察发现,腓骨近端的内侧和外侧均有膨大,而远端仅在内侧有膨大现象,腓骨近端关节有结节,腓骨长度没有缩短。受到膨大影响腓骨中间三分之二都是粗糙的,并伴有大量白点。学者认为这些粗糙部分是由骨骼表面的跨皮质血管导致的,白点则是填充的血管沟。综合所有异常特点,表明该蜥蜴是在死亡前不久经历了骨折并愈合的过程。

学者们研究了大量的现生动物的骨折现象,包括野生和饲养的种类。人工饲养的蜥蜴的骨折几乎都由碰撞导致,而野生蜥蜴大都由种内或种间竞争引起的打斗导致骨折。矢部龙的爬行方式不容易让腓骨受到撞击,所以该标本生前很大可能是因打斗导致骨折。观察该标本左腿的其他骨骼,明显受到不同程度的压迫,证明这只蜥蜴在受伤后,尽管可能很痛,但并没有丧失活动能力,这可能是因为腓骨不具有承重能力,它通过强壮的韧带与邻近的骨骼相连。可以合理猜测,这只小蜥蜴很有可能因为受伤影响了“生活质量”,这也导致了它的死亡。

图说:模拟矢部龙相互打斗的场面 木头/绘

该标本展示了一只还没成年就“身负重伤”的未成年蜥蜴,揭示了早白垩世非常激烈的争斗场面。那时的辽西还是恐龙-包括原始类的领地,各种不同形态和食性的恐龙占据了几乎所有的高级生态位,很多小型恐龙也有很高效的捕食方式。在陆地上,除了恐龙,还有很多原始哺乳类,比如俊兽等与蜥蜴争夺食物和领地。蜥蜴作为比较低级的消费者,面临着来自多方的威胁,甚至是同类。这样一件标本很好地展示了大自然的残酷,让人们更好的理解“物竞天择”。

此项研究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邢立达领衔,英良石材自然历史博物馆执行馆长钮科程、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教授苏珊·诶文斯-Susan E. Evans、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卡内基自然历史博物馆布鲁斯·罗斯柴尔德-Bruce M. Rothschil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硕士生王董浩等学者共同研究。研究论文发表于古生物学学术期刊《历史生物学》上。邢立达团队是国际上少数系统研究古生物古病理学的团队,发现过很多可以展示古病理证据通过研究它们的患病原因和患病后的行为特征,能为人们揭开了更加真实的古生物面貌和原始生境。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为您推荐